- 2008-01-28
- 2008-03-20
- 2008-10-21
- 2010-03-03
- 2010-06-03
- 2011-04-18
- 2012-10-31
奶类是儿童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03-19 01:22
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饮奶量可以达到300 kg以上,世界年人均牛奶消费量约100 kg,亚洲40 kg,我们的近邻印度都能达年人均80 kg的消费量,根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
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饮奶量可以达到300 kg以上,世界年人均牛奶消费量约100 kg,亚洲40 kg,我们的近邻印度都能达年人均80 kg的消费量,根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每个标准成人日均牛奶摄入量仅26.5g[1]。6~17岁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年饮奶量城乡平均仅7.9 kg,按城乡分,分别为24.6 kg和3.3 kg[2-3]。成人体内约含有1.0~1.2kg的钙,这需要约35余年的时间积累。因此增加儿童奶制品摄入量应是解决优质蛋白、钙摄入不足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相对滞后的最佳途径[4-6]。本文重点介绍奶类在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钙营养需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预防乳糖不耐受。
一、奶类在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钙营养需要中的作用
我国居民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奶及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丰富食品占膳食的比例十分有限,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城乡城人均每日钙摄入量达不到RNI的50%,儿童钙缺乏更为突出[2],为此中国营养学会在今年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时,强调了要每天喝奶,将奶类、豆类及制品作为重要的膳食成分推荐给广大居民。奶和奶制品是钙的最好来源, 以牛奶为例,每100ml通常含有110~130mg的钙,每日饮250~300ml的牛奶可获得约300mg的钙。加上膳食中其它钙的来源,可基本达到成年人钙推荐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在2000年提出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建议儿童分年龄每日钙适宜摄入量位:0~0.5岁300mg,0.5~1岁400mg,1~3岁600mg,4~10岁800mg,11~17岁1 000mg[7]。
1. 婴儿(0~12月龄)
在婴儿期是骨骼生长的最快时期,钙的储存量最多。一般人们认为6个月以下婴儿,每天母乳所产的钙完全可以满足婴儿钙的生理需要量。由于人们发现母乳中钙含量不随母亲摄入钙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正常情况下母亲每天产奶中含有钙的平均量可作为建议膳食适宜摄入量的依据。
新生儿体内含钙约30克,完全依赖孕期母体提供。为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乳母每天经乳汁分泌约300mg的钙质。对于0~6个月以内的婴儿,应采用纯母乳喂养,母乳是这个年龄段婴儿的唯一最好食品,可满足其对钙的需要;虽然6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开始添加辅食,但是婴儿配方奶(粉)仍然是其膳食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蛋白质和优质钙的来源。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推荐婴儿每日摄入总奶量应达到600ml以上(包括母乳或其婴儿配方奶粉等奶制品), 可满足其对优质蛋白质和钙的需要。2. 幼儿(1 3~36月龄)
幼儿时期需要钙主要用于生长发育、骨骼的生长和矿化,因此,适宜的钙摄入量是必需的。对于1~3岁的幼儿,每日膳食从以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谷类食物为主,但是婴儿配方奶(粉)或其他奶类制品仍是其日常膳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是膳食优质蛋白质和钙的主要来源,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推荐1~3岁的幼儿每日饮奶量应达到400ml为宜。
3. 学龄前儿童(4~6岁)和学龄儿童(7~17岁)
由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的增长,使他们需要充足的钙供给,故学龄前儿童、青少年是钙需要量较多的人群,对此年龄段的儿童特别要注意膳食多样化,增加富含钙的食品,例如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等。为了改善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我国在部分省市开展了学生奶的饮用行动,以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乳制品摄入,保障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育。目前已经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大中城市的1万所中小学生推广实施了“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天供应学生饮用奶243万份,学生饮用奶供应量稳步增长,有效的改善了我国学生的营养状况。然而,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有两亿多,目前每天能喝上学生饮用奶的中小学生还相当低,受益的学生仅占1%[8,9]。
对于4~10岁的儿童,每日饮奶至少250ml, 以补充约300mg的优质钙, 摄入100g左右的豆制品和其它富钙食物, 可获得约100mg的钙, 加上膳食中其它食物的钙, 摄入量可达到约800mg, 可满足每日推荐摄入量。在青春期是骨骼生长最快时期,钙的储存量最多,男孩和女孩每日分别为200和150mg,是获得最高骨量的关键时期。对于11~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日饮奶250ml~500ml, 以补充约300mg~550mg的优质钙, 摄入100g左右的豆制品和其它富钙食物, 可获得约100mg的钙, 加上膳食中其它食物的钙, 摄入量可达到约800mg以上,剩余不足部分可通过增加饮奶量或用钙剂补充。
二、如何预防乳糖不耐受
在亚洲大多数国家,有相当多的人对牛奶不适应,喝了牛奶后常常容易发生肚子胀气、腹泻,甚至腹痛等,主要是因为对牛奶中乳糖不耐受的缘故,这也影响了人群饮奶率和饮奶量。乳糖不耐受,通常指由于小肠粘膜乳糖酶缺乏导致奶中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以腹胀、腹泻、腹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在我国儿童和成年人中,由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所导致的乳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的发生率比较高,赵显峰等报告北京郊区10~11岁小学生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高达80.2%[10]。那么有乳糖不耐受的人能喝牛奶吗?回到是肯定的。
1.奶制品是我们日常膳食的组成部分
尽管不食用乳制品就不会发生乳糖不耐受,但是迄今人们还没有发现营养价值高同时又经济实惠可代替乳类制品的食品,如果膳食中没有乳制品则机体很难获得充足钙质,完全不食用奶制品对人体健康不利。
2.选择特殊加工的乳类制品
例如低乳糖乳制品、添加了乳糖酶的乳制品,也可在服用乳制品的同时口服乳糖酶制剂。我们的干预试验结果证明,饮用乳糖酶发酵型低乳糖牛奶儿童的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饮用普通牛奶的儿童(P<0.05)。当然也可以食用不含或含乳糖量极少的乳制品(如硬质干酪),但是这类食品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和能量,食入过多对机体没有好处。
3.少量多次饮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即使对于乳糖酶缺乏个体,也不是完全不能喝牛奶,通常可采用每次喝少量牛奶(120~240ml)不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可限制一天中摄入乳糖的总量,普遍推荐乳糖限量为12克,少量多次食用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建议一次食用量以不超过250ml为宜。如果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4.避免清晨空腹喝奶
有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在进食其它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例如大多数有乳糖不耐受个体的经验证明,乳制品与肉类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5.用发酵乳(特别是酸奶)代替鲜乳
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食用也非常方便。一般情况下,牛奶和酸奶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相似。不过,发酵期间将消耗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产生叶酸;酸奶中的钙比牛奶中的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牛乳经过发酵,主要组成成分和形状发生了有益变化,营养价值有了进一步提高。通常,酸奶中的乳糖比牛奶低,而乳酸、半乳糖、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则比牛奶高。并且,酸奶中的有益菌(如乳酸菌)进入肠道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防止腐败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已有研究结果证明,饮用低乳糖牛奶、酸牛奶或随餐饮奶与饮用普通牛奶比较,对于预防儿童发生乳糖不耐受均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其中以酸奶最佳。酸奶的其他作用还有降低胆固醇;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治疗小儿腹泻,治疗效果比抗菌素好,没有副作用;饮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使肠道微生物群落恢复正常。
我国居民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一次饮奶所摄入的乳糖含量可降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饮用低乳糖牛奶和酸牛奶可能是降低我国居民乳糖不耐受发生率的有效方法。同时,还需要提高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不耐受的认识,了解科学饮奶的知识,提倡人们每日饮1~2杯牛奶,除了能明显改善钙的营养状况,还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 食物成分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p36.
[2] 翟凤英,杨晓光. 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p198-212.
[3] 马冠生,孔灵芝. 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行为和生活方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p24-28.
[4] 李楠,王茵,荫士安. 饮奶与单纯补钙对儿童骨密度和生长发育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3):172-175.
[5] 赖建强,荫士安,马冠生,朴建华,翟凤英,李楠,杨晓光. 3~6岁儿童的奶类消费量与生长发体育关系[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41(3):169-171.
[6] 李蕾,王茵,应焕友,潘丽莉,荫士安. 浙江仙居农村175名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5(3):191-192
[7]中国营养学会. 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的说明[J],营养学报,1990,12:1~9
[8] 茵士安,王茵. 增加奶类消费量改善我国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41(3):163-164.
[9] 茵士安,王茵. 改善我国儿童微量营养素营养状况的干预措施[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3):218-210
[10] 赵显峰,潘丽莉,孟晶,王茵,荫士安. 乳糖不耐受小学生饮奶方法的探讨[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41(3):176-178.